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。人民的偉大勝利由戰士的巨大犧牲奠基。宿遷是革命老區,新四軍在此創建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,是全國十九個主要根據地之一。數以萬計的宿遷子弟參軍打鬼子,許多人忠骨埋青山。自2015年起,我參與宿遷晚報的抗戰老兵尋訪小組,采訪了180位老兵,聽他們講述烽火歲月的英雄故事。
為國仇家恨,十四五歲上戰場
我們采訪的老兵,平均年齡89歲。70多年前,他們還是十四五歲的鄉村少年,大多不識字,甚至不會寫自己的名字,但他們懂得,決不能做亡國奴。
1942年,葛聿品14歲,大哥葛聿祥、堂哥葛聿俊參加了彭雪楓師長的隊伍,葛聿品也要從軍。第一次報名因年紀小沒成功,他不甘心,經常給新四軍傳遞日軍據點的情報。第二年再報名,成功了。不久,他夜間行軍抬重機槍摔斷了腿,不能上陣打仗,改做地下聯絡員,負責泗洪、宿遷、新沂等根據地之間的聯絡工作?!盀榱怂托?,我慣常一夜來回跑幾十里地。日本兵封村,動不動上家里抓共產黨,我家因為出了當兵的,房子被燒了三次?!?
敵后斗爭條件艱苦,組織上給葛聿品配了把土槍,他因此有了個綽號“土機槍”。葛聿品身上挎的彈夾是用高粱稈撐起來的,只有十來發子彈,不到關鍵時刻不舍得用??箲饎倮跋?,葛聿品帶著游擊隊趕往新安鎮執行任務,在一片林地遭遇一隊日軍,鬼子機槍大炮火力全開,葛聿品身邊,戰友一個個倒下?!白訌棿蛲炅?,刀也砍豁口了,我們才突圍。出去時幾十個人,一晚上就剩下十幾個,太慘了!”老人用雙手捂住了臉。
采訪中,老人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:“我家兄弟三人去打鬼子,只活我一人!”
也是在1943年,也是在15歲,韓兆金參加新四軍。
韓兆金幼時,父母在蘇州工作,他在宿遷老家讀私塾。1942年前后,日軍在蘇州、上海一帶狂轟濫炸,韓兆金的父母失業了,只得回老家,可日軍的鐵蹄已經踏上這片土地。一家人沒有任何經濟來源,搭個窩棚住,沒有吃食,“最后,把我的小妹妹賣了,換了兩斗糧食……”韓兆金老人痛哭失聲。
韓兆金有文化,頭腦活絡,上級安排他做偵察兵,以孩子的身份做掩護,往來各鄉鎮,搜集日軍據點的情報。
1943年下半年的一天,韓兆金拎著一籃花生,在一個叫“葉橋”的地方叫賣,忽然看到當地一個臭名昭著的漢奸?!斑@人平時不在家,組織上早就想抓他,一直沒機會,當時我就想這次絕對不能讓他跑了?!彼⒓聪蛏霞墔R報,同時嚴密監視漢奸動向。韓兆金和另外兩名戰友在他家外埋伏了兩天兩夜,直到第三天夜里,那漢奸出來上廁所,韓兆金和戰友悄無聲息地摸到他身后,沒費一槍一彈將他抓獲。
說起與日軍、漢奸周旋的故事,韓兆金時時提起戰友的名字,無限感慨:“我這些好戰友都犧牲了,我一次次死里逃生,替他們看到了今天的美好生活?!?
郭孝云,原籍安徽,二十多歲離家打鬼子,之后參加解放戰爭。勝利后,他帶著軍功章回老家,父母都不在了?!拔译x家那天,父母揮著手,叮囑我早點回來,我不敢回頭……我真后悔當時沒多看一眼?!闭f到這里,老人嚎啕大哭。他的子女說,父親落戶宿遷以后再沒回過安徽,每到過年都會朝著家鄉的方向磕三個頭。
不識得家人,卻不會忘記抗戰
有人說,時間可以抹去一切。但老兵的抗戰記憶不會抹去,即使連家人都不認識了,也不會忘記民族的苦難和熱血的青春。
因為病痛,90歲的徐光彩記憶力衰退,常常一整天不說一句話,有時候連兒子都不認識,但他記得:“我叫徐光彩,1944年的兵!”
我們去時,徐光彩正坐在屋檐下,仰望著從檐上漏下的陽光,一聲不吭?!扒皫啄?,他身體還不錯,哪知今年突然糊涂了,走路都跌跌撞撞的!”徐光彩62歲的兒子徐乃會說。
這樣的老人還能給我們講述什么?
“您打過日本鬼子嗎?”當我第四次大聲重復這句話時,徐光彩的眼睛忽然轉動了一下,他大聲說:“我叫徐光彩,1944年的兵!”然后又陷入沉默。
“您在哪里打過仗?”“打仗怕不怕?”“打仗受過傷嗎?”我反復提問,果然,“打仗”這個詞幫他在混沌中找到了記憶的頭緒。
“我父親去世得早,娘幾個靠要飯活命,我去當兵有吃的?!?944年,徐光彩參加了新四軍,到山東一帶打日本兵。他是炮兵,當過班長,用的是“六〇炮”,老人做了一個炮彈上膛的動作?!霸跐夏谴未虻米顟K。那是6月里,小鬼子把我們困在一個山頭整整一個月,天天下雨,一個月沒吃過糧食,全靠吃山上的樹皮樹葉、野果子?!边@一仗只有三成戰士突圍。
徐光彩后來的講述幾乎全是碎片:“每天都行軍,一夜要跑一百里地!”“我們武器不如人,要打游擊戰”“冬天太冷了,手腳都長凍瘡”……
當我們起身要離開時,他又大聲說:“我叫徐光彩,1944年的兵!”
今年94歲的王啟,是唯一一個采訪中沒說過一句話的老兵。長期戰斗給他造成了嚴重的精神創傷,1952年,王啟離開部隊,回到宿遷。
王啟的兒子王克德告訴我們,父親識字,在部隊先是做文化工作,參加過大大小小上百場戰斗。王克德說,父親精神正常時,會講抗戰,會唱國際歌,會講犧牲的戰友,比如“日軍經??褶Z濫炸,到處都是戰友的尸體?!备赣H精神出問題時,要到揚州的復原軍人療養院進行康復治療。王克德說,先是爺爺送父親去,他14歲時接替爺爺,帶著父親去揚州看病。
采訪中,王克德將抗戰紀念章拿出來給大家看,原先對周邊環境很漠然的王啟一反常態,在之后的采訪中始終專注于紀念章——或是仔細擦拭,或是掛在胸前,或是裝進口袋里……
老兵們已屆耄耋之年,又有健康問題,采訪很困難,但總有一些關鍵詞宛如鑰匙,能夠打開他們的記憶之門。
“嘀嘀噠噠嘀嘀……嘀嘀噠噠嘀嘀……嘀嘀噠噠嘀嘀……”許庭柱聽力極差,他的家人告訴我,他曾是一名司號員,我就大聲哼了一段沖鋒號,老人馬上反應過來,說:“這是沖鋒號,我以前吹這個號最多?!?
1943年7月,15歲的許庭柱,背著母親,拿上兩張煎餅,離開老家皂河鎮,去找新四軍。他先是參加了區里的獨立團,部隊安排他當司號員,送他到安徽靈璧學吹號6個月,后來編入新四軍?!拔沂橇鶐熞宦盟氖藞F三營十連的?!?0歲的許庭柱清楚地記得當年自己部隊的番號。
去年4月,我們去采訪94歲的牛玉陽。那時,他已經臥床兩年多,家人說老人也許過不了那個夏天。
滿屋藥味,一張矮床上,牛玉陽躺在外側,92歲的老伴躺在里側,兩位重病老人都幾乎不能說話。
在床邊,我們和牛玉陽的大兒子聊了起來。當提到“打鬼子”等字眼時,我們注意到老人很想說話,同事試著問:“爺爺,您打過日本鬼子沒?”“打過……”他說,還做了一個打槍的動作。老人聲音很小,枯瘦的雙手,動作幅度也很小……
一生追求信仰,不害怕不后悔
老兵們出生入死,是奔著為民族爭自由、為人民謀幸福的信仰,這信仰是他們一生的追求,從未淡化。
“盧溝橋!盧溝橋!男兒墳墓在此橋!最后關頭已臨到,犧牲到底不屈撓;飛機坦克來勿怕,大刀揮起敵人跑!盧溝橋!盧溝橋!國家存亡在此橋!”
這鏗鏘激昂的歌曲,是91歲、75年黨齡的老兵戴大桃在唱。
“1941年底,鄉里和村子周邊屯集了大量鬼子和偽軍,周邊幾里地還有鬼子的碉堡,很多鄉親被鬼子打死了?!?942年1月,17歲的戴大桃“跟黨走,抗日去”,先后進入新四軍獨立團第九連二排四班和陳毅警衛營。
“那時候我們小隊正在李口打騷擾戰,多次偷襲成功,搞得鬼子白天加強巡邏,晚上只敢留一個人在碉堡前站崗。我們小隊就計劃燒碉堡。夜里,班長帶領我們一個班,每人挑著一大挑秸稈,悄悄靠近碉堡。我主動請纓去堆秸稈、點秸稈?!贝鞔筇覍⒔斩挾言诘锉は曼c燃,并將燃燒著的小捆秸稈投擲進碉堡,碉堡終于被燒毀。
戴大桃說,那時戰士們最大的愿望是立下戰功,火線入黨。保安小隊隊長吳士奎(音)是隊里唯一一位黨員,他見戴大桃作戰勇敢,便要介紹他入黨,戴大桃很激動。吳士奎問他為什么要入黨,戴大桃說:“打仗黨員都是沖鋒在前。我不怕死不怕犧牲,我要跟著黨解放泗陽、解放中國?!?942年3月的一天,一場戰斗后,戴大桃在一片樹林里秘密宣誓入黨,距他參軍僅僅兩個月。
抗戰時期,宿遷地區為黨輸送了許許多多英雄兒女,女子頂起了半邊天。1939年,16歲的華玉蘭目睹日軍暴行,不顧家人反對,參加了地方游擊隊,之后帶著同村好幾個十三四歲的孩子加入新四軍小鬼班。
華玉蘭說,小鬼們年齡小的十二三歲,大的十五六歲,她是大姐姐,要時時處處照顧小鬼們。有一次,行軍180里,沒飯吃沒水喝,又累又餓,老百姓見是一群孩子,很心疼,把家里的煎餅大蔥拿給他們。華玉蘭一口不吃,把干糧收起來。連長問她為啥不吃,華玉蘭說:“留著給小鬼們餓了再吃?!?
因為華玉蘭參加革命,村里惡霸將她父親埋在雪地里,將她母親吊起毒打,是新四軍趕到把人救下。華玉蘭把父母安頓好后,又跟著部隊出發了。記者問她:“父母遭這么大的罪,你當時有沒有害怕,有沒有后悔?”老人答:“不害怕不后悔。只有跟著黨走,才有出路?!?
華玉蘭1949年7月入黨。她保存的黨員證上,一筆筆記著她交的黨費,5毛錢,6毛錢,1塊8毛錢……沒有落下過一次。
張道干今年95歲,參加過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,1942年入黨,解放后返回老家。1952年,他找組織交黨費時發現,1946年,他所在的黨組織遭到敵人破壞,他的黨員關系丟失了。這對他打擊很大, 此后70年里,他一次次外出尋找當年的證明人。老人80歲時,生了一場重病,病床上他反反復復叮囑侄兒幫他找回黨員關系,幫他補上黨費。
2015年7月18日,央視《等著我》節目現場,張道干向倪萍講述自己尋找入黨證明人的經歷,在場的人都落淚了。令人欣慰的是,張道干的入黨證明人之一楊美田找到了。當她在現場出現,張道干喜出望外,起身敬禮,“老大姐……老首長……我可找到你咯……” 他從貼身的口袋里摸出珍藏了70年的3塊銀元交給楊美田,流著淚說:“終于,有地方收我的黨費了!”
……
今年5月8日,93歲的葛聿品去世。
截至2015年5月,健在的宿遷老兵有1020人,僅僅3個月后,這個數字變成了3位數。而倒在勝利前的戰士則無法計數。
有的人死了,他還活著。
抗戰老兵是中華民族的英雄。只有今天仍然崇敬英雄的民族,才是一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民族。我們千里奔波,采寫180位老兵,是希望一代代后人都能記住他們的故事,記住他們的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