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訥——毛澤東和江青的女兒,1940年8月生于延安。60年代曾被稱為“紅色公主”,27歲即出任《解放軍報》總編輯。
李訥的相貌,寬額方臉,酷似乃父;而眼神和嘴巴,又像其母,長得很清秀。
毛澤東轉戰陜北的時候,化名李得勝,江青過去的姓名,叫李云鶴,所以李訥也姓李,取名則采自孔子《論語》中《里仁》篇的一句話:“君子欲訥于言,而敏于行?!崩钤G性格,沉穩而內向,從小只愛讀書,話語不多,倒是應驗了她名字的內涵。
由于受父親毛澤東的熏陶,李訥非常喜歡讀書,對中國的歷史和古典文學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在她的閨房里,完全是一個書的世界。
由于愛好讀書,還在上初中時,她讀書之多,思想之深刻,見解之獨特,待人接物之持重,令人稱道,完全不像她那個年齡的女孩子。一次,李訥對陶鑄的女兒陶斯亮談起《父與子》,她說她最喜歡的人就是巴扎洛夫。陶斯亮趕快找來此書讀,方知巴扎洛夫是個虛無主義者。陶斯亮說:“當時我怎么也弄不明白,毛澤東教育出來的孩子,怎么會喜歡一個虛無主義者?”還有一次,李訥帶著幾分憂郁又帶著幾分茫然對陶斯亮說:“我將來不是成為最好的人,就是成為最壞的人!”這話更是讓陶斯亮迷迷瞪瞪,在那樣一個清明盛世,當然要做最好的人啦,難道還存在別的可能嗎!李訥這話,使陶斯亮百思不得其解。
由于博聞強記,1959年秋,李訥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歷史系。
1965年夏,李訥從北大畢業,被分配到《解放軍報》當一名普通編輯。
20多年來,李訥的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1976年10月,李訥被中央辦公廳安排住在警衛局宿舍一套四居室內,與年幼的孩子和一位保姆一起生活。保姆是從革命老區找來的。李訥當時心情不好,同保姆也很難相處。后來這個保姆回老家去了。一個時期,李訥的工資才70多元,日子過得很緊。每天只買一毛錢肉,兒子長得很瘦。家里的被子,一人一條,一半鋪一半蓋。日子最緊時,李訥忍痛把一些用不著的書賣給舊書店,用以應急。后來“中辦”對她的生活給予補貼,李訥的日子才好過一些。
而今,她的兒子李小宇已長成一個高大英俊的男子漢,并改名王效芝,據說是取的效仿外祖父毛潤芝的意思。
作為女人,李訥并沒有像她當初斷言的那樣,她既沒有成為最好的人,也沒有成為最壞的人,也沒有去當什么“巴扎洛夫”,而是成了一個像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的人,屬于那種憑工資過日子的人,既要為油鹽柴米房租水電而操心,又要為孩子上學看病坐車而犯難,甚至冬天也要像老百姓一樣貯存幾百斤的大白菜。
1988年冬季,北京市民購買大白菜時,李訥也冒著寒風排隊購菜,全家3口人定量供給的180斤大白菜,是用一輛木板三輪車推運回家的。每當毛澤東的誕辰和逝世紀念日,她也跟普通老百姓一樣,排在長長的隊列中,靜靜地等候進紀念堂去見父親一面,然后隨著隊伍出來,消失在那些匆匆忙忙去擠公共汽車的人流中……同年12月25日,是毛澤東95周年誕辰的前一天。清晨,李訥來到紀念堂。按照慣例,她作為毛澤東的親屬,可以從紀念堂西門徑直入內,但她卻以普通公民的身份,隨著前來瞻仰的群眾組成的隊列,緩緩走進紀念堂。一位曾在中南海工作過的紀念堂值班人員,從人群中認出了李訥,客氣地將她從瞻仰隊列中請出,以便她能更仔細地端詳父親的遺容。
目前,李訥由于家里書多,擺不開,已搬至萬壽路5間一套的新居里。丈夫王景清早已辦了離休手續,組織關系全部從昆明轉到北京,平時在家里練習書法,外出參加歌詠。李訥的婚姻生活經過了一波三折之后,終于有了一個幸福的歸宿??傊?,一家三口生活蒸蒸日上,一片紅火。